天天速讯:宝宝不会爬直接走是好事吗?医生告诉你真相

时间:2023-04-14 09:18:29     来源:百家号

有句说人性子急的歇后语,叫作“路都不会走,就想着跑”,这放在有些宝宝身上也挺适用的。大多数孩子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,比如“七月坐、八月爬、十月站、周岁走、两岁跑”,但这些宝宝越过了爬行的阶段,直接就开始走路了。

这可难倒了家长们,很多家长甚至会产生焦虑,我家宝宝会不会是因为某些功能发育不太正常,所以才没有爬行?会不会感统失调?甚至有家长担心宝宝会患上多动症?


(相关资料图)

我们都知道,爬行是宝宝运动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行为。通过爬行,宝宝能够学会协调和平衡两侧的身体,学会如何同时使用自己的手臂和腿。

而且,爬行还能够锻炼宝宝的双侧大脑、核心肌肉,以及建立更好地协调视觉和行动。

不过,妈妈们可能只知道爬行的好处,但不知道的是,爬行这个阶段,在宝宝的发育过程中,并不是必须的。

世界卫生组织曾对正常宝宝的运动发育做过一项研究,结果显示:

①只有41.7%的宝宝,是按照我们以为的常规套路运动顺序发育的(坐、爬、扶站、扶走、独站、独走);

②有36.1%的宝宝会跳过爬行的步骤,从坐直接到扶站环节,再回过头来开始手膝爬;

③有8.5%的宝宝,会跳过两个步骤,也就是先坐、扶站、扶走后,才学会了手膝爬;

④还有9.4%的宝宝,爬行的姿势比较独特,比如坐到屁股上爬、膝盖离地的“熊爬“、肚子不太起来的匍匐前进以及只用单侧手脚发力地爬;

⑤剩余4.3%的孩子,则是完全跳过了爬行的阶段,直接就进入站立和行走的阶段。

1代表独坐;2 代表手膝爬;3 代表 扶站;4代表扶走;5代表 独站;6 代表独走

由此可见,只要宝宝发育正常,那么跳过爬行这个阶段,直接开始行走是没有任何危害的。

因为,就大运动而言,无论是爬,还是站、走等这些技能,都需要平衡能力水平较高以及相应的肌肉获得一定的力量。

所以,家长们不用担心孩子不会爬直接走是因为平衡能力不够,以及肢体发育不充分。如果真的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宝宝不会爬行,那他们也不可能直接学会走。

而且,爬行和行走有一个共通之处——那就是宝宝会有自发性地四处移动的能力。

有研究表明,这种宝宝自发性的移动能力,与依恋形成、空间认知能力、自我觉知的发展以及情绪分化密切相关。

无论是爬行和是行走,宝宝其实都在锻炼和发展平衡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。所以,家长们不要强制去干涉宝宝的行为。

比如宝宝自己尝试去扶站的时候,就不要试图让宝宝继续爬行,而是应该保证宝宝周围环境的安全,让他们自由地成长。

这时候,有的家长又有了一个新的焦虑,那就是太早扶站了,会不会影响腿部的发育?或者影响腿型?

大部分宝宝会在10-12月龄的时候,学会扶站。当然也有一些宝宝在10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扶站甚至是独立行走了。

这是因为宝宝的下肢是存在生理上的差异的,刚出生的宝宝腿型就像青蛙,因为膝关节和髋关节是扭曲的,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内旋和胫骨弯曲。

然后,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,腿部也会渐渐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,从而慢慢变直。

这个过程,并不受学步早晚的影响,而是正常的下肢力线改变。

并且,不同的宝宝,腿部发育的差异性也比较大,所以家长们如果怀疑宝宝的腿是O型腿,那就建议及时就医,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判断。

因为,一般情况下,如果宝宝的腿型确实是有异常的,那主要都是由于潜在的病理性因素导致的,比如:营养吸收异常、代谢异常以及骨骼发育的异常。

只不过,有些宝宝可能凸显的时间恰好在学步期内,就被错误地归因为是因为扶站早或者走路方式不正确引起的。

那么,跳过爬行期,直接走的宝宝,会更聪明吗?

有些家长会觉得,既然没有坏处,那就说不定会有些好处,比如运动能力更强,或者脑部发育更好。

他们认为会走的宝宝相较而言,视野更加开阔,活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,也就更有助于智力的发育。

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科学依据的支撑,家长们平常心对待即可。

标签:

最新文章推荐